神吐槽拼多多:无山寨 不中国

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,这两天的日子有点难熬。还没好好感受下上市的喜悦,质疑售假、山寨、侵权的问题,一波接一波席卷而来。

五环内精英们的舆论炮火算不了什么,毕竟对这款农村包围城市的APP来说,骂它的多半不用它;而它的用户群体,在互联网上也没什么话语权。

那句话咋说的来着?——拼多多,三亿人在用,十亿人在吐槽。

不过,备受煎熬的不止拼多多。

1.拔出萝卜带出泥

随着拼多多上市,网上关于山寨产品的讨论进入空前的高潮。看到各式亮瞎双眼的仿冒名字,那些知名企业估计欲哭无泪:

比如山寨“立白”的“立日”;山寨“云南白药”的“云南中药”——

此外还有山寨“超能”的“趈能洗衣液”;山寨“小米”的“小米新品”;山寨“索尼”的“索尼4K电视”……

一些品牌企业不干了,比如创维,就一纸声明直接和拼多多正面刚上了。一场品牌企业与拼多多的攻防战,眼看就要一触即发。

面对山寨产品,创维选择直接进攻,也有很多企业未雨绸缪,很早就通过疯狂抢注品牌关联的商标,试图建立知识产权的防线,让投机者无漏洞可钻。

比如老干妈和星巴克。

除了“老干妈”商标外,贵州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,把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相关品牌商标都申请注册了——

“老千妈”、“老乾妈”、“老于妈”、“老干爸”、“干老妈”、“老干妈陶碧华”……

千奇百怪,不一而足。

星巴克则一举拿下了“新巴克”、“兴巴克”、“辛巴克”、“星星巴”、“星星克”、“星巴客”……等50个商标。

之前被当段子传播的“雷碧”,其实早在20年前就被可口可乐注册了。

如果以为名企品牌借此就能与山寨王国划清界限,那就错了。企业严防死守,奈何架不住山寨厂商脑洞大开。

小米集齐了一道彩虹又怎样——

还不是难逃被各种山寨的命运——

感谢拼多多上市,让我们再次见证了国人是如何用“创意”征服广大农村市场的。

2.山寨文化渊远流长

其实在拼多多之前,山寨产品已经流行好久了。像老干妈关联商标的申请日期可以追溯到2003年;星巴克的商标注册申请,也集中在2014年。

改革开放伊始,中国还没有多少自主品牌,山寨产品的对象主要瞄准国外大牌。

吴晓波在《如何告别山寨之国》曾生动地写道——

温州人九十年代初去法国女装店里拍照,回来在五马街“五天出小样,十天出批量,一个月卖遍全浙江”。

于是没过几年,法国人一见到亚洲面孔的人进服装店,第一件事情是搜身看看有没有带相机。

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,中产壮大,收入提高,一二三线城市的精英,哪怕买廉价货,也会选择优衣库和名创优品,他们管这叫“消费升级”。

然而在金字塔形的阶层结构中,最广大的底层,支付能力只能勉强维持衣食住行。山寨横行背后的真实中国是,80%的中国家庭,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不超过3000元。

就算没有拼多多,你走进那个“可支配收入不超过3000元”的农村时,也会看到“雷碧”,看到“哇哈哈”,看到“粤利粤”,看到“康帅傅”和“十个核桃”。

你发现一切都没有变。

只不过贫富差距扩大的同时,视野的差距也在拉开,两个价值观和审美悬殊的世界,相互之间日益缺少链接,形成了新时代的二元分割。

用时髦的话讲,这叫“五环内视障”。精英们穿行在繁华的CBD,望不到自娱自乐的农村底层,所以会对快手的底层物语惊奇,对拼多多假货和山寨充斥感到不可理喻。

对那些名牌企业而言,他们不会把战线衍生到十八线小镇和农村,那里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,所以,“雷碧”们就在广袤的农村活着,活成了另一种“名牌”。

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高,山寨大国这几个字,逐渐与中国脱钩,以至于造成了一种山寨消亡的错觉。

其实并不是山寨产品没有市场了,而是大众已经审美疲劳——十年前看“雷碧”是啼笑皆非的新闻,十年后已经是了无新意的俗套段子。

不过互联网技术让信息传播更便捷,拼多多的出现,成为山寨和假冒商品集中展示的橱窗,那些不愿意将视线下沉的名企们,沿着透明的橱窗一眼望去,特么全是山寨自己的产品!

换谁谁生气。

然而生气也没有用,产地、日期、厂家都没有的三无产品,像打游击战一样穿梭在十八线小城,名企们更现实的反击之道,恐怕只剩下头脑风暴,多注册几个商标。

或者像创维那样,与拼多多正面硬刚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哪怕拼多多消失了,山寨产品依旧不会消失。在底层人富起来之前,无视知识产权的仿冒,恐怕不会有什么根本解决之道。

这才是最真实的国情啊!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